点击蓝色字勾搭本号这篇文章和上篇文章都是为一个比我还年轻的年轻人写的。(上篇文章:得的篇——“的地得”的前世今生)不要问我,是他还是她,是Ta。之所以隔了一周才更新,一个原因是已经写了三分之一的下被我搞丢了。不要相信电脑,不然下面就没有了……哭十五块钱儿的。到底有没有必要区分是时候说说长得好看的猪老师自己的看法了。还是严格区分“的地得”比较好。原因如下:我们学中文的本来就没什么一技之长,如果再取消了“的地得”,我们就更没有什么好直接显摆的技能了。这是最重要的理由,下面说说几个不重要的理由:第一,“的地得”可以区别词性,消除歧义。比如上次举过的例子,卖西瓜的写了个招牌:1甜的舍不得卖。(意思是,只舍得卖不甜的)2甜得舍不得卖。(意思是,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要卖)例子就不多举了,可以自行脑补。第二,“的地得”有语法提示作用,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举个例子:虽然德才兼备色艺双绝内外兼修文韬武略的猪老师长得好看这件事是一个不需要讨论也不容怀疑的客观事实,但当一些居心叵测心怀鬼胎莫名其妙的人幼稚无聊徒劳无功地攻击猪老师的外貌时,他总是会浅浅地露出神秘而不易察觉的笑靥。试想一下,在上面这个长句里,如果没有“的地得”作为区别“定语+中心词”“状语+中心词”“中心词+补语”的标志。您能快速找着中心词吗?和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吗?核心意思如下:猪老师长得好看。第三.区别“的地得”是龟腚,规定!语言这东西是需要一些硬性规定的——以国家语委、语文教学、工具书和权威媒体编辑准则为准。胡适先生是白话文的激进倡导者,他主张不用典故,不用成语,多用俗语,宣扬语言的实用主义。但就算是他,也并没有主张通用“的地得”。他年在《新青年》第9卷上的一篇《国语文法概论》中专门讨论过“的地得”的问题,他说:“语言文字的自然变化是无意的,是没有意识作用的,是莫名其妙的。”所以需要规定,区别使用的规定、读音的规定、异体字的、繁体字的规定等等。“的地得”的官方规定和学术争论上回说了可以把“的地得”的“三国杀”简化成只区别“的得”(的=地)的“两头堵”,但是否能再简化成通用“的”(的=地=得)的“一根筋”呢?历史上提出这种“一根筋”观点的人,有,但是不多。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公布。文中指出,对于“的”和“地”,“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年,不区分“的”、“地”写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些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的地得”官方规定。最近有网络谣言说国家语委宣布不再区别使用“的地得”,我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这种说法的书面证据。我采访了两个我的大学同学,他们一个在中学教语文,一个在小学教语文,我想知道现在在教学一线是否还严格区别“的地得”。高中语文老师回答得很概括:“基本用不错,错了也无妨”。意思是“的地得”这种错别字在语文高考作文中要累积好几个才减0.5分,这是“错了也无妨”。“基本用不错”是说学生们能严格区别使用“的地得”,这是小学老师的功劳。于是我又去问了那个我在小学教语文的同学,他说肯定现在还是要求学生区分使用“的地得”,虽然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词性使用的地得”的原则。除了官方规定和语文教学两个层面,有些学者提出过“的=地=得”的观点。年,陈汝立提出,三字分用只是在大的类别上起了标志作用,并不能表明其内部的各种结构类型。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口语的语调、停顿、轻重以及书面语里的上下文来消除歧义。通用一个“的”不会造成语言的混乱。这样方便教学,又适合于实用,而且是行得通的。年,吴宗渊认为吕叔湘把“的”和“地”都写成“的”的建议很有见地的,并且认为连“得”也可写成“的”,也就是说把三者合并。他说,文字是记录语音的,“的”和“得”拼音相同,都读轻声,语法上都作为结构助词,不会影响交际,不会妨碍阅读的效果。年,于冠深提出,de的区分没有必要,因为混用不影响表情达意,而且很多人在使用时掰扯不清。因此,他认为应该合为一个,即“的”字“一身三任”。结语:当代汉语的超级活跃性语言和文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化非常快。文字的变化中包括实词的变化和虚词的变化。年出版了一本《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其中收录了1.1万个词条,其中绝大部分是实词。虚词的使用变化比较慢,“的地得”的变化就是一例。五四以来的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多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受“西学东渐”和文献翻译的影响,“的”“地”就是在古代汉语用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语言语法的特点,发生了“语法化”的转型。中国语法出现得很晚,“像样”的语法书只有一本清代的《马氏文通》。原因大约如胡适所说“中国语言文字孤立几千年,不曾有和他种高等语言文字相比较的机会。只有梵文与中文接触最早,但梵文文法太难,与中文文法相去太远,故不成为比较的材料。”互联网时代的汉语面临着另外一次新的转型,就是受网络交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又产生了一种活跃度极高、规范程度较低的网络语言。这是由于网络语言的正式性介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的地得”的使用,就不那么认真了。语法的变化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约定俗成;二是硬性规定;将来“的地得”能不能通用,恐怕还要看能约定俗成到何种程度。但,并不一定越简单就越是语言的进化。胡适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说:该变繁的,都变繁了;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就是那些该变而不曾变的,也都有一个不能改变的理由。改变的动机是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目的是要补救这种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加多。这是中国国语的进化小史。什么,Ta到底是谁?人民群众。旧文:得的篇——“的地得”的前世今生日记:偷偷地历史着《头号玩家》里的游戏史知识点,了解一下?双十一:来自曼哈顿的惊诧杀死那个空巢青年以人民阅读的名义,我想请你看三集片儿从你老公兜里掏钱的,往往是个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22.html